糖画,顾名思义,以麦芽糖为原料,画出各种图案造型的民间手工艺。它是很多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童年记忆里的经典零食。祖传画糖画,到了栾坤,已经是第五代。可他在学厨师前,从未想过沾画糖画这门手艺。
从案板到独立工作间糖画改变了他的“工作地位”
1989年,18岁的栾坤学厨师,在市内一家比较大的饭店当帮厨,雕花、做拼盘,别看栾坤长得五大三粗,每次摆出来的造型,基本不重样,还挺有意境。
“你这雕出来的东西能看不能吃,我教你糖画得了?看能不能给你的菜饭增增彩儿!”父亲提议。
“行,教呗!”栾坤嘴上答应了,其实根本没走心。
让栾坤没想到的是,父亲第二天就买了去山东老家的车票,隔天背回了60多斤麦子和20多斤大黄米。
发麦芽、捣黄米、发酵……足有三四天,栾坤家里到处弥漫着麦芽和黄米发酵的酸味。
“爸呀,别整了,这都啥味啊?我不学了!”
“马上就好了!”
第五天,父亲把栾坤叫到跟前,把发酵出来的汤汤水水放进锅里开始熬糖,酸味随着汤水的翻腾开始越来越浓重,当栾坤忍受不了要起身离开的时候,锅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——汤水以极快的速度变成了金黄色泛着晶莹光泽的膏状,酸味也随之散去,糖特有的香味飘散了出来。
“这就是麦芽糖的糖稀,再加上点糖,看准火候,就能做糖画了。这是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,别在你这断了,我教你几个图案,看看能不能在你工作中派上用场。”父亲边说边拿出了尘封已久的理石板、勺子、铲子。
60多斤麦子和20多斤的大黄米,出了不到20斤的糖,父亲教栾坤熬了3次,教了他一些简单的图案,就算出徒了。
一盘腰果炒杏仁,盘沿立了一棵点了绿色、黄色等食用色素的糖画小树。
“这小树也太有创意啦!饭店我没少去,但这个摆盘我真是头一回见,能请做这道菜的大师傅来一下吗?”客人跟大堂经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。当时只是案板的栾坤站在客人面前时还有点蒙,直到晚上下班回家,一句句的夸奖还是让他觉得不太真实。
糖画带给栾坤的好事儿还没结束,几次摆盘后,酒店老板亲自找到他,“别干案板了,我给你特批个单间,你就研究糖画摆盘吧!”
背起糖箱“闯江湖”
凭着糖画摆盘,不少酒店都向栾坤伸出了橄榄枝。渐渐地,他也对糖画本身越来越感兴趣,二十出头的栾坤第一次冒出了凭着糖画技术当手艺人“闯江湖”的念头。
1993年6月的一个星期一,栾坤背上打好的小木箱,装好工具,拎着一口小铝锅,挺胸抬头走出家门。
刚出大门口就觉得脸上发烧,“哧溜”一下又转身回屋,换身衣服去饭店上班。
“真拉不下这个脸儿啊!”
思想斗争做了一个星期,栾坤几乎每天早上背箱出去,再从门口折回,直到星期五,“豁出去了!”他硬着头皮走出了家门。
走到早就踩好点的小凌河畔,在南京路和云飞街交叉口的一个小土包边,他放下箱子,还没等把锅拿出来,就走过来一个中年男子。
“来,给我擦个鞋!”
画糖画怎么也是文化艺术范畴,却被误认成擦鞋的,你说尴尬不!“不,啊,不,我不是擦皮鞋的……”栾坤紧张得直结巴,马上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。
“叔叔,给我画一个吧!”一个稚嫩的童音让栾坤有了精气神儿。
“好!马上就画!”
当孩子举着栾坤画的龙离开,几乎是瞬间,栾坤被“糊”上了,“给我也画个龙。”“能不能画个小兔子。”午饭都没时间吃,一直到下午3点半,买糖画的人还在,可糖没了。
第一天,栾坤的糖画卖了400多元,是他在饭店干半个月的工资!买鱼、买肉,当天晚上栾坤张罗了一大桌饭菜,席间,他正式宣布:我要当手艺人,去“闯江湖”!
改进工艺 怒摔糖画 放声痛哭
自打摆摊,栾坤的买卖就没差过,一天的收入最少也得两三百元。可是随着天气渐热,问题也来了:画完的糖,瘫软在理石板上,拿不起来。
改良!栾坤搅着锅里的糖盘算着。不能添加不能食用的,最好是纯天然的……琢磨了半个来月,栾坤决定加有一定硬度的冰糖。
“咔嚓!”夜深人静,栾坤再一次听到糖裂的声音,知道比例又不对了。
“啪!”他从床上一跃而起,抓起糖画猛地往墙上一摔,糖崩得满屋都是,将近两个月,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,让这个七尺汉子终于崩溃,号啕大哭。
一夜无眠。
“纯麦芽熬的,做不了糖画,也别浪费,我这又出锅了不少,你再尝尝!”
“知道,挺好吃,我家冰箱里现在还存着不少呢,你看看别的邻居要不要?”
第二天,栾坤又开始“没皮没脸”地送糖了。
那段时间,他心疼熬的糖,虽然做不了糖画,可吃是没有问题的,自己家里成堆的糖块不说,几乎附近的邻居都收过栾坤熬的糖,以至于后来不少邻居看到栾坤都绕着走。
两个月的时间,他熬废了200多斤麦芽糖,比例,终于找对了。
改良后的糖画不仅夏天可以立住,而且裸露在空气中,可以存放两年,如果大型成品罩上保护罩,栾坤自信当艺术品保存50年没有任何问题。
传统工艺也要跟上新时代 申遗 不能再错过
最爱糖画的无疑是孩子,逐渐地,栾坤不再满足于父亲教的十二生肖和简单的小动物。而是跟上孩子们的时尚节拍。
“儿子,这个像懒羊羊吗?”
“哎呀,爸,都告诉过你了,懒羊羊脑袋上边有个尖儿!”
“好咧,这就改!”
栾坤跟儿子一起研究动画片,看完他就画,画好让儿子判定像不像。
掌握了大多数卡通人物的造型,他又研究起了《动物世界》。大象喷水的时候鼻子怎么动,长颈鹿吃树叶的时候表情什么样,虽然没有美术功底,但每次做不同造型的糖画都能有新的体会。
栾坤的糖画越来越受欢迎,2006年,古塔区文化馆找到栾坤,希望他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而在栾坤当时的想法中,画糖画的,历来是背着箱子走街串巷,这叫“闯江湖”、卖手艺,历朝历代也没有国家这么重视过手艺人,可能一阵风的活动,他可不参加。
如今,他看到“非遗”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,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“非遗”,也开始重视起了即将后继无人的老手艺,他懊悔当年真不应该错过。
“现在加入‘非遗’还来得及吗?”栾坤主动找到了市非遗中心。
“来得及,可是现在只能从区里开始层层申报了。”
“没事!国家那么重视咱们手艺人,只要能让这手艺发扬光大,咱就一点一点来!”这甜蜜的事业终于迎来了更甜蜜的时代。
成功申报市级“非遗”的那一天,栾坤特别开心,觉得是国家给了他糖画一个“专利”,以往的坚守都是值得的。
“希望有一天,我可以成立一个传统手艺的展览馆,地方可以不大,但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传统民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