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锦州市传染病医院 赵波
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《孩子你慢慢来》,她在书中说:"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?我爱极了做母亲,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,就能使我觉得幸福。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……女性主义者,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,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?"
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,作为母亲的龙应台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。但它不是对传统母爱的歌颂,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,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。龙应台用质朴平淡的语言将自己如何陪伴两个儿子——安安和飞飞成长的故事叙写得生动活泼、滑稽可爱,同样做为母亲的我,在这质朴平淡的背后能感受到她对两个孩子的珍爱和倾注。因为真实,所以它具吸引力,拾起这本书我便几乎不肯放下了。
打开书来,发现字句较短但都很简洁,写的也大多都是有关孩子成长的事,好多地方情节还不完整,味道有点像为小孩写的成长日记,再加上其间夹杂着的那些照片,让人怀疑,这哪是在写一本书啊?给人的完全是一种随笔和生活片段的映象,但或许就是这份没经过刻意的修剪,才使得书里边的文字显得非常真实而又让人感慨颇丰!
“孩子你慢慢来”,我喜欢这个名字,因为它亲切,因为它柔软。在今天,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,心情是复杂的,一方面,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,对于孩子来说,却需要时间,我们不能焦急,更无法代劳,我们只能慢慢等待,这是生命的过程;另一方面,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,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,留下永久的遗憾,这是社会的法则,我们依然无法躲避。我们羡慕鲁迅、郑渊洁等名人对孩子“无为而治”的教育理念,但我们不敢践行,因为,我们没有他们的资本,在巨大的“隐蔽的遗产”的保护下,他们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竞争,而我们的孩子——普通人的孩子则是必须通过竞争的考试,跨过那个千军万马要冲击的独木桥。我们也想给孩子自由和快乐,但是不能,这是理性对情感的胜利。就这么简单。
教育家张文质先生曾批评到“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,成正果,能够‘立竿见影’,缺乏期待与从容”;“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,缺乏闲心”。
我们当然知道,在孩子的世界里,快与慢不是唯一的价值。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间,正如龙应台在序言《蝴蝶结》中讲述的那个故事,回顾童年,作者亲历了一个幼小生命被摧残的事件,她恐惧,但也有了生命意识的萌芽,所以,她才能面对一个五岁的小男孩,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:“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;是的,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用他五岁的手指。孩子慢慢来,慢慢来。”面对幼稚的生命,我们无法催促,我们只有等待,这是人伦,更是常识。
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,不难;难得是妈妈会蹲下来,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。我们是一样的生命,我们彼此尊重,我们一起成长。就像安安说的,安安快乐,妈妈快乐;妈妈快乐,爸爸快乐--多么简单朴素的家庭真理啊!!
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,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。因为爱,我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原本计划好的时间、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“黄脸婆”的容颜。我知道:一旦身为母亲,“有些经验,是不可言传的”。孩子成长的过程,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。用心的父母,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。